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综合>专题报道
  •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发布时间:2022-06-24 19:59:00
  • 来源:
  • 作者:
  • 字体显示:

  厅失业保险处 王建朝

  社会保障制度是调节社会分配、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安全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整体布局、统筹谋划,深刻阐述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建设的重要意义、遵循原则、建设理念和目标要求,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保障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最终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作为民生、民心事业,“以人民为中心”则是其本质属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从发展层次上来看,我认为应该包含三个层面建设,一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首先要兜住底线,保障基本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兜底性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最低层次要求。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稳步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社会保障应稳步发展、科学推进,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惠民生、增福祉能力,逐渐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需求。第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九大做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论断,主要矛盾变化对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更加凸显新时代特征,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始终立足国情,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既没有建立美国式的市场化模式,也没有建立英国式的福利化模式,保障水平坚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体现了“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一直坚持社会保障“保基本”的定位,进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的道路。如果政府包揽过多过广,就极易陷入无限责任的境地,从而使社会保障制度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社会保障参与经济分配,应该说是一项经济分配制度。经济建设是中心,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社会建设是目标归宿,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共同统一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民生建设,才能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离不开快速经济发展积累的物质成果,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模式,并通过影响经济发展成果为国民所共享的程度来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从历史经验来看,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国民对未来的预期越稳定,居民收入才越有可能转化为消费。要让社会保障成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支撑。要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保障在切实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要通过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稳定国民预期等方式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贯彻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要求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保障建设要贯彻“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为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明确、具体的阐述。

  兜底线,就是要发挥社会保障的托底功能,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兜住民生保障底线,坚守社会稳定底线,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社会政策要托底”的理念,并特别强调“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早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完善低保、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制度,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

  织密网就是社会保障要实现全民覆盖、全面覆盖,加强社会保障的普惠性。从覆盖人群来看,我国已初步建成针对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风险在内的“五险”和保障住房问题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组成了不同人群、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随着当前互联网电商、网络直播、外卖配送等新经济、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的灵活就业人员因其流动性较强,雇佣关系不明确等,纳入社会保障的过程也面临一定的制度阻碍和操作困难,成为实现社会保障覆盖全民的“最后一公里”。此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问题凸显,应对失能失智老人照料护理风险的社会保险制度还有待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老龄化工作,如何稳步推动老龄事业发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成为今后工作的重要方面。

  建机制,就是要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法治化、制度化水平。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还必然要求全面建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决策、监管与运行机制。当前社会保障法治建设相对滞后,立法层次低,比如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仅仅有条例作为制度支撑,并且多年没有修订,很多条款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地区差异大等问题也限制了制度走向成熟定型。如何发挥法制作用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逐步实现社会保障领域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的论述充分彰显了理论性、系统性和时代性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当前,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论述,把握其思想内核,指导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牢民生之基。

  

(责任编辑: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