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人社局
4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深刻阐明了社会保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常态下的人社工作应对新变化、新要求,必然需要理出新思路、新方法,为实现新发展、新跨越奠定基石。要着力强化政治责任、担当精神,着力强化问题意识、科学决策,着力强化遵规守纪、从严从实。工作推进要有序、稳健,实践中要突出重点、创出亮点,确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进步。
(一)树立问题意识,在解决难题上体现担当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人社系统要在大局上树牢问题意识,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发展进步的路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
1.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一种能力,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项工作存在问题是多方面的,要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要养成善于处理问题从全局性、本质性、潜在性上查找的习惯,在处理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思考推进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要考虑原有制度措施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需要完善。
2.要善于正视问题。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敢不敢于、用不用心正视问题。正视问题是态度问题,是思想境界问题,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否则就会使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对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要正视,要认真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3.要善于解决问题。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人社部门职能多,涉及的业务工作在系统内部相互交织,外部又需要综合协调,这就需要有钉钉子精神,需要站在大局上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楚问题的轻与重、缓与急,既不该视而不见、麻痹大意,也不能以偏概全、任意夸大;既不允许把可能影响全局的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问题来对待,也不能把某个方面个性问题作为全局性问题来处理。不能一味地凭老经验老做法想问题拿意见,要用新常态下的新思维、新政策、新要求来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不是天生的,都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科学地总结出来。因此,我们只有坚持学习、持续学习,将学习作为工作中的常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才能拓宽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才能敏锐地发现、理性地正视、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用“放大”思维,拓展放大主业
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利民、便民、惠民等民生政策,各项业务要以拓展、放大的方式去谋划,要善于、勇于承接省级项目,切实增强白山主动作为、大有可为的决心和勇气。
1.增强系统宣传意识,放大信息效应。牢固树立“宣传也是监管,舆论也是环境”的观念,切实重视和加强人社信息宣传工作,放大信息效应。紧紧围绕人社系统中心任务,工作与宣传双轮驱动,对事关群众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系统形象的工作,密切关注,及时反映,正确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资源平台作用,在第一时间把人社系统的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实例、经验全面地宣传出去,让群众更全面地知晓惠民政策,积极参与和配合各项民生工程的推动落实,不断提升人社工作社会公信力。
2.加大政策解读力度,满足群众需求。要建立政策解读机制,以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知晓度,加深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支持理解。解读形式可采用专家解读、政策问答、在线访谈、媒体专访、答记者问、新闻发布,主题月、主题日等方式。要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到窗口民生一线开展惠民政策的采访宣传工作,不定期宣传报道本部门各项惠民政策的工作进展情况。
3.树立大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人社部门点多、面广、线长,涉及的服务对象众多,要始终牢记使命神圣、责任重大,要将“大服务”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干部职工心中,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服务宗旨,做到热情服务零距离,诚信服务零投诉,使群众真正感觉到“事好办,好办事”。要以“规范化、专业化、精确化、效率化”为标准,对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梳理优化,使业务流程简洁明晰。要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责任追究制、问题反馈制”等机制,实行“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管人管事”,规范工作程序,堵塞管理漏洞,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