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人才交流开发中心 李桂东编写)
白爽皓,2015年被招募到辽源市东辽县凌云乡文官村小学校从事支教工作,从两年前刚上岗时的一年级班主任,到现在成长为学校的负责人,他用自己的平凡经历,演绎着当代“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成长历程。
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在成为一名“三支一扶”大学生之前,他对“三支一扶”的概念只局限在文字上,真正走到岗位上后,才重新认识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理解了教师工作的辛苦,才知道其中的苦乐。这是他离开大学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洗礼。在实践锻炼中,他接触的每个人,处理的每一件事,解决的每一个难题,对他来说都是一份丰厚的知识阅历。他甚至庆幸当初的选择,因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自愿服务,而是让他在磨练中涤荡自己,给了他亲吻这片土地的机会。
一、一切从零开始。
2015年大学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号召,参加了由吉林省人社厅组织的“三支一扶”招募考试,经过笔试、面试、体检、培训等环节,他光荣的成为一名“三支一扶”支教大学生。刚刚走出象牙塔的他,原以为能用自己多年的所学回报社会。可当他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才发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磨合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为能迅速投入角色,开展工作,他虚心向领导和同事们请教工作方法,汲取工作经验,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电脑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教辅资料等。就这样,他很快地充实了自己,提高了能力,并探索出一套实用的教育教学方法,顺利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蜕变。
二、付出决定成败。
他说:上学时,他曾无数次畅想过走上工作岗位的情景,以为只要努力,就可以用汗水潇洒的书写青春的旋律。可现实总能给火热的理想浇上一盆冷水,然后告诉我们,理想只代表态度,付出才决定成败。支教工作是一份良心工作,你付出多少,就会回报多少。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你平时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会被学生看在心里。
由于家与工作单位路途较远,他每天早上6点就得从家出发,无论冬夏,他成为第一班公交车的“忠实粉丝”。本来时间就不多的他,针对农村学生放学回家无人辅导的现象,又给自己“加班”了,他让学生早点到校,利用早上的时间对学生前一天存在的疑惑进行一对一辅导。中午午休的时间也是他带着学生课间活动的好时段,做游戏、讲故事、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知识的拓展。他还自己出资购买小奖品,对考试成绩好或进步大的同学进行奖励。通过不懈地坚持与付出,他所任教班级在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以双科平均分95.15分的成绩取得全乡第一名,第二学期期中测试以双科平均分91.45分的成绩取得全乡第一名,期末测试以双科平均分96.35分的成绩取得全乡第二名。二年级上学期以95.49的成绩获得全乡第二名。
面对成绩,他并没有满足,先后参加了“小学语文素养提升观摩研讨会”、“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度学习研讨会”、由市(州)教育局推的农村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完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生命意识的研究”国家级课题研究;撰写发表了《群文阅读在中学语文中应用》、《提高农村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选择》论文等。
三、真心换来成绩。
他以为只是做了自己分内的事,可每一点成绩都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今年3月8日,经过中心校领导研究及原村小校长的推荐,他被选为凌云乡文官村小学村小校长同时兼二年级班主任。这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重任。面对全校师生,要怎样当好这个校长呢?他在心里反复给自己“开了几个会”。为弥补年纪和经验的不足,尽快进入角色,他就经常向老教师交流,有事多请教。
履职以来,他对校园内进行了新一轮的美化绿化。自己
设计的美化绿化方案,在校园大墙上做文化宣传墙,书写国学文化,让学生得到熏陶。校园绿化在原有的基础上铺设了“小王子”景观带,校园内摆设六个大缸松树。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在原有的校本课程《弟子规》学习的基础上,每周组织学生观看两集《中华弟子规》的动画片等一系列国学文化教育。他的这些做法逐步得到了老教师、同事、学生、家长的认可。
两年的“三支一扶”带给他的收获比任何一所学校都丰富,在这两年中,他从一个芊芊学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基层的历练让他的心慢慢沉淀,双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整个心扉被打开,他终于明确了青春的方向。最初的誓言萦绕在耳: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如今,他深深的知道,不是人民需要我,而是我深深的被这里吸引,像一块钢铁,怎么都不能从磁石上拔下。
工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