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发布时间:2012-05-08 16:47:00
  • 来源:
  • 作者:
  • 字体显示:
     

吉人社联字〔201228

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城乡“双困”人员就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年初以来,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联合下发的《关于对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实施就业帮扶的意见》(吉人社联字〔20121号)和《关于切实做好城乡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吉人社办字〔201215号)要求,各地加强组织领导、搞好调查摸底、扩大政策宣传、精心开展服务,不断加大就业帮扶工作力度,积极帮助城乡“双困”人员实现就业。一季度,全省共确定城乡“双困”人员16435人,当期减少3982 人,期末实有12453人。通过开展就业帮扶活动,共有3791名城乡“双困”人员实现就业。

  一、明确领导,落实责任

  各地对城乡“双困”人员就业帮扶工作非常重视,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由组织部门、人社部门和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成立了城乡“双困”人员就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为城乡“双困”人员就业帮扶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辽源市成立了由组织部门、人社部门主要领导为组长和副组长,财政、民政、住建等12个部门(单位)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整合了部门资源,形成了工作合力。通化市结合本地实际,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确定了具体目标任务,并将其分解到各地,确保就业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二、开展普查,建档立册

  为切实做好城乡“双困”人员就业帮扶工作,各地充分发挥基层人社平台作用,组织基层平台工作人员对辖区内城乡“双困”人员进行摸底调查,详细了解他们的失业状况、家庭收入、技术特长、培训需求、择业意向等内容,并为他们建档立册。白山市由人社部门牵头,组成由多个部门参加的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对所属6个县(市)城乡“双困”人员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吉林市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基层平台工作人员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深入到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开展调查摸底,对符合条件人员单独建立台账和数据库,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提供依据。

  三、扩大宣传,落实政策

  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城乡“双困”人员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引导他们通过政策扶持实现就业。一季度,全省实现就业城乡“双困”人员中,享受职业介绍补贴政策461人,社会保险补贴政策1921人,岗位补贴政策381人,职业培训补贴政策624 人,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36人,小额担保贷款政策160 人,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06 万元。四平市积极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共帮扶147名城乡“双困”人员实现自主创业。

  四、依托平台,精心服务

  为更好地帮扶城乡“双困”人员,各地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全部开设了城乡“双困”人员服务窗口,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项目推介等服务。一季度,全省共为城乡“双困”人员提供政策咨询15917人次,职业指导9137 人次;召开大中型城乡“双困”人员招聘会159 场,提供职业介绍信息19581条;推介创业项目1858 个。松原市人社局组织开展了“手拉手、一对一”就业帮扶活动,全局35岁以下年轻干部分组深入到前郭县6个乡镇、11个街道(社区),与41户贫困家庭进行零距离对接,为每户捐助500元扶持资金。延边州组织街道、乡镇基层所站工作人员以进街道、下社区(村屯)的方式,举办各具特色的小型洽谈会、大集对接会40多场。

  五、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各地针对城乡“双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积极开展适应岗位需求的就业培训项目,通过开展订单式、援助式、输出式等培训,实现以培训促就业。长白山管委会充分利用各类创业培训机构,积极为城乡“双困”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同时,不断加大创业指导工作,提高创业成功率。长春市以“市民创业学校”为主要阵地,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根据城乡“双困”人员的不同情况,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实施针对性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提高脱贫解困能力和转岗就业能力,一季度共培训城乡“双困”人员2000余名。

  六、形式多样,组织转移

  为帮扶农村“双困”人员实现就业,各地积极通过就地就近转移、劳务输出、劳务协作等形式,开发适合农村“双困”人员需求的就业岗位。一季度,全省共有1316名农村“双困”人员实现转移就业,其中,就地就近转移就业783人,异地转移就业533  人。白城市加强省、市间劳务合作,发挥劳务供求信息网络作用,畅通省内外用工信息渠道,充分利用驻外办事机构采集用工信息,开展输入地和输出地资源配置,建立与北京温馨家母婴看护中心、天津磁化电子有限公司等24户用工企业劳务合作伙伴关系,帮扶全市农村“双困”人员异地转移就业百余人。

  存在的问题:一是个别地方对就业帮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行动缓慢,工作成效不明显。二是由于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对城乡“双困”人员数量掌握不够全面。三是部分城乡“双困”人员对就业岗位选择要求偏高,影响就业帮扶效果。四是由于“双困”人员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单一、健康状况较差等原因,就业稳定性较低。

  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严格认定标准。各地要对照城乡“双困”人员认定标准,对辖区内低保家庭认真开展普查,对符合条件人员单独建立台账和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二是落实好帮扶政策。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创业就业政策宣传,使各项就业帮扶政策做到应享尽享。三是提高就业培训质量。各地要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城乡“双困”人员的就业本领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及时调度就业帮扶工作进展情况。各地要指导所属市(县)认真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及时总结就业帮扶工作新做法、新亮点,省里将按季通报各地城乡“双困”人员就业帮扶工作情况。

  • 责任编辑:张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