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就业创业>春风行动
  •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发布时间:2015-09-16 10:43:00
  • 来源:
  • 作者:
  • 字体显示:  

  2015年第11 

  吉林省农民工和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830 

    

  本期要目 

  【信息速递】 

   敦化市多措并举推进返乡创业“回引工程” 

   榆树市引导劳动力转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试点工作专栏】 

  ●通化县围绕推进城镇化建设 深化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 

    

  【信息速递】 

  敦化市多措并举 推进返乡创业“回引工程” 

  为引导和帮扶返乡人员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敦化市以开展农民工市民化试点工作为契机,在服务载体、市场建设、就业服务、政策落实等方面狠下功夫,全力推进返乡创业“回引工程的”深入开展。 

  一是建设农民工市民化服务中心。启动农民工市民化服务中心暨就业服务中心建设,设立法律援助、户籍及流动人口管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就业服务、“双提升”培训、社会保险服务、公共信息查询、劳动保障监察、职业技能鉴定等9个服务窗口,成立农民工党支部工会活动中心、农民工文化娱乐服务中心2个活动中心,为返乡和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二是加强村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在已实现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全覆盖”的基础上,在较大的村屯建立村级人力资源市场,开设创业咨询、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等“一站式”服务窗口,定期举办各类现场招聘会,让农村劳动力“不出村镇”就能得到就地就近的服务。 

  三是组织开展系列就业帮扶活动。依托基层平台广泛收集用工需求和求职需求,出动宣传车到广场、大集等人员聚集地开展政策宣传,通过敦化微博、敦化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发布岗位信息,先后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城乡联动就业洽谈等一系列活动。成立“敦化市劳务经纪人协会”,建立劳务经纪人信息台账,在实现劳务经纪资源共享和动态管理的同时,使农村劳务经济行为由自发状态转向规范有序状态转变。 

  四是不断加大扶持政策落实力度。依托基层平台建立创业信息发布平台,将返乡创业人员和所创办的企业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免费提供各类服务。对返乡创业人员开辟“绿色通道”,将小额贷款发放额度最高放宽到10万元,以就地就近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并落实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补贴,协调乡镇政府利用特色产业和民间资源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吸纳创业就业,强制要求各类用工企业为农民工办理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敦化市就业服务  董延平) 

  榆树市引导劳动力转移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榆树市五棵树镇坚持走“工业拉动农业,小城镇带动农村,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发展之路,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五棵树镇地处榆树市西部,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是解放初期的老建制镇之一。改革开放后先后被国家、吉林省和长春市确定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为了让这些剩余劳动力有活干、有钱赚,镇委、镇政府经过多方探索,逐步形成了三种模式,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转移就业、致富奔小康的出路。 

  第一种是离土离乡。针对有些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或因信息和社会关系等原因,愿意离开家乡到全国各大中城市或者国外打工的实际,镇政府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培训。这部分农民目前在全镇共有800多人,占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3.3%,占全镇农民总数的1.4%2014年,这部分人实现劳务收入2400万元,农民人均400元。  

  第二是离土不离乡。五棵树镇是全市最大的工业集中区,通过招商引资建起大型工业企业20余家,用工量比较大;镇区内酿酒、砂石采捞等各种中小型生产、加工企业200余家;并建有黄牛、蔬菜、轻工、农贸、煤炭、建材、日杂七大专业市场,商品流通、餐饮服务网点1200多家,零售摊床500多个,交通运输从业者1800多人;近几年,全镇建筑业迅速发展,每年吸纳大量建筑工人。这种在镇区内从事务工劳动或商业经营的农民达到4000余人,占转移劳动力的16.7 %,占农民总数的7 %,年实现收入8000万元,农民人均1400元。 

  第三种是不离土不离乡。这种方式包括黄牛养殖、蔬菜种植从业者。五棵树豆制品加工业也为农民工转移就业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全镇豆制品作坊500多家,年生产量3000吨,实现利润1500万元。近些年来全镇又产生了一批黄牛、蔬菜经纪人队伍,不出家门联系客户,帮助销售,既受欢迎,又实现了收入。这种不离土不离乡实现增收的农民有1.9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80 %,占农民总数的33%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农民共有2.4万人,实现收入1.1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080元,占农民总收入的18% 

  以上三种模式主要以就地转移为主,以外部转移为辅,务工农民既免除了外出奔波之苦又增加了收入,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榆树市就业服务局 刘文广) 

    

  【试点工作专栏】 

    

  通化县围绕推进城镇化建设 

  深化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 

  2012年以来,通化县连续三年承担着全省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县委、县政府本着“让全县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一宗旨,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围绕统筹城乡就业,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就业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逐年扩大,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一、平台建设规范化 

  近几年,通化县在统筹城乡就业上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先后投入近500多万元用于基层平台建设,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就业岗位。 

  1.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日趋规范。全县159个村都成立了工作服务站,全部配备专(兼)职人员,做到“六到位”(机构、人员、场所、经费、制度、工作)、“四统一”(职责、要求、标识、图板)。 

  2.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整体功能不断提升。全县15个乡镇、1 个经济开发区全部成立了农村就业工作的相关科室,设立专门服务窗口,配备专职服务人员。目前,全县乡镇基层平台有7个乡镇基层平台业务实现窗口服务,其他9个基层也都能实现在辖区政务大厅设有服务窗口。 

  3.县级农村工作机构逐步完善。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就业工作,县就业服务机构设立农村就业综合科、农村劳务经济科、农村就业政策与维权科等三个从事农村就业工作科室,大厅设有窗口,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整体农村就业综合工作 

  至此,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龙头,以乡镇就业服务机构为依托、以行政村就业服务为基础的农村就业工作体系。同时积极推进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利用“劳动99”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数据库,实现了全县农村就业信息网络全覆盖和数据共享,提高了转移就业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 

  就业服务优质化 

  1.在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创建星级优质窗口基础上,通化县在乡镇、行政村切实开展优质化服务。全县15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近50%建有独立的服务大厅,其它乡镇也都在辖区政务大厅设立了专门就业服务窗口,开放式就业服务;159个行政村逐步全面实行开放式大厅一站式服务,设专门窗口,配备专人,直接面对百姓贴近服务。 

  2.以优质的服务,促进农村劳动转移就业工作。 

  一是加强创业扶持。近几年为扶持农民创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500多万元。一方面,随着县城建设的发展,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休闲、城区便捷交通、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不断壮大,引导着农民进行着多元创业,每年可解决3000多人就业。二是以项目吸附就业。首先,每年城镇重点建设和民生工程,如棚户区改造、城区街巷路改扩建、城区交通出口改造等一系列工程,大约可以吸引5000名农民就业。其次,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上的项目、大项目拓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白山医药物流中心项目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就业。全部建成需投资19亿元,可提供2万个就业岗位,可满足县内40%以上农民工转移就业。三是组织带动。今年通化县实施了全民创业“四项工程”。即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小微企业发展壮大计划、农村特色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带动、现代服务业基地培育等四项工程,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仅小微企业、农村特色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00万元,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00人。四是以劳务输出转移就业。我县三年来培训农村经济人700多人,从事劳务经济的工作人员由原来的21人增加到268人,每年投入工作经费都在80万元以上,有效保证了工作开展。 

  通过就业服务的延伸与发展,全县农村就业工作取得明显实效。在全县9.2万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已经实现转移就业6.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74%,其中就地就近转移3.92万人,占转移就业总数的58% 

                                 (通化县就业服务局 李鹏) 

  

报送: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就业促进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领导;省就业服务局领导 

  

发送:省农民工和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市(州)人社局、就业服务局 

  联系人:张                       联系电话:0431—88660672    

   :长春市亚泰大街3336      编:130022           E-mail:1215424566@QQ.com 

  • 责任编辑: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