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10期
吉林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吉林省劳务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 7月15日
本 期 要 目
【信息速递】
● 吉林市建华村提高“魅力指数” 带动和谐就业
● 白城市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提升服务水平
【试点工作专栏】
●东辽县“三延伸三强化” 促进就业创业
【信息速递】
吉林市建华村提高“魅力指数”
带动和谐就业
吉林市建华村为确保建华村民能够转得出、留得下、稳得住,从多方面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让建华村不但适宜人居,而且有产业支撑,无需东奔西走,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一)改善村民住房。先后为村民办理了700多个住房审批手续,又投资2.2亿元兴建了农民新村,实现全部村民住上新房标准。
(二)加强村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00多万元修建水泥路28公里,实现了社社通、户户通。
(三)丰富村居文化生活。建华村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室外有休闲广场、音乐广场等活动场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也使全体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四)实施惠民保障政策。对村里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发放700至1500元不等的养老金。在春节、五月节、中秋节给全体村民搞福利,在“三八”节、老人节等给妇女、老人们过节,村民每年从村里平均得到7000元左右的待遇。对村民子女提供意向性就业安排,鼓励他们选择与村集体企业工作岗位相对口的专业学习,以便于解决他们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实施奖学金制度,对考上高中及大中专院校的孩子兑现奖学金。截止目前,已为考上大学或重点学校的学生发助学金10多万元,毕业后回村企工作的大中专学生有20多人。此举让家乡人能够安居乐业,不出村就能最大降低生活成本,形成就近就业的“集聚效应”,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等社会问题。
(吉林市就业服务局 杨丽婷)
白城市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提升服务水平
今年以来,白城市从夯实基础、健全制度入手,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开展了街道、乡镇和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标准化建设活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市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意见》,按照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十个一”建设标准和“七个规范化”的要求,以场所建设、设施建设、功能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基础工作,健全和完善基础帐表卡册、各项规章制度、服务项目、工作流程,不断提高基层就业服务工作质量、能力和水平。通过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基础性工作,把就业服务的触角向街道、社区延伸。
针对白城市委、市政府对市区经济区域重新调整后开发区(园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出现管理盲区的现象,白城市就业服务局组织人员深入这些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开展调研,摸清基本工作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从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实际出发,立足现有基础,区分不同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分门别类进行研究解决。一是落实办公场所。针对开发区(园区)所辖部分基层就业服务平台缺少必要的办公场所的问题,白城市就业服务局组织召开了由开发区(园区)人社部门及其所辖的街道和基层所(站)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积极协调、沟通,落实了办公场所。二是统一机构名称和标识。针对开发区(园区)所辖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仍在使用原“××街道(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所(站)”老旧名称和标识问题,白城市就业服务局统一制做了“××街道(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站)”标识,下发至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并悬挂于办公场所明显位置。三是配备及更新必要的办公设施。针对部分基层就业服务平台缺乏计算机、档案柜,部分设备老化等问题,白城市就业服务局积极向财政争取资金,落实办公经费,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配齐、更新了老旧办公设施。2014年上半年,先期为基层所(站)配置更新计算机19台、打印传真一体机6台、档案柜2个。同时,配齐、配足了日常办公用品。四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就业服务数据库。白城市就业服务局深入基层就业服务平台进行指导,按照“巩固、完善、补充、提高”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了就业服务数据库的建设。在完全了解和掌握辖区劳动力资源情况,建立和健全劳动力资源数据总库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据库、失业人员数据库、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并采取实名制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建立了辖区内各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和用工计划数据库,扎实掌握辖区内单位岗位信息,并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
(白城市就业服务局 苗壮)
【试点工作专栏】
东辽县“三延伸三强化” 促进就业创业
为有效缓解企业招工难、劳动者就业难的压力,促进企业与求职者有效对接,结合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东辽县就业服务局积极谋划、主动作为,通过“三延伸三强化”,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就业工作全链条延伸,为东辽县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
一、延伸平台链,强化区域覆盖
一是建立就业信息网,实时提供岗位对接。建立东辽县就业服务网,为企业和失业人员提供免费求职登记和招聘平台,发布东辽县就业服务局热点新闻、公告、求职信息、招聘信息。建立求职人员和企业信息库,并能做到相应的统计查询。二是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依托东辽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这一公共就业培训机构平台,在加强创业实训基地及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把有创业培训需求的各类城乡劳动者,纳入免费创业培训范围,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和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尽快的实现就业。2013年以来,农民工技能培训达到1608人次,创业培训达到926人次。三是加强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今年以来,东辽县就业局为加大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促进农民市民化,把劳务输出工作重点转向积极培育和扶持劳务经纪人,提出以劳务经纪人带动转移输出为主体的思路。今年全县新增了10余支劳务经纪带头人队伍,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组织劳务输出,到目前为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61266人,完成全年计划的79.6%。
二、延伸感情链,强化精细服务
东辽县就业服务局充分发挥各县、乡(镇)、村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作用,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了进民企、进乡镇、进社区的“三进”活动。
一是进民企,对民企用工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我们联合县经合局、发改局等部门,开展了企业人才需求调查,每个月对我县经济开发区企业用工情况和失业情况进行监测,及时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用工变化,据统计,每个月我们人力资源市场发布的就业岗位都在3000个左右。二是进乡镇,走乡串镇助企招工。为能给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事人才服务,我们开动了“劳务经济大篷车”, 通过赶大集、设置招聘服务点、发放宣传资料、提供就业维权政策咨询等方式,将就业服务送到农村劳动者手中,同时,针对重点群体和部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适时举办专场招聘会。今年以来,东辽县就业服务局累计举办大型招聘会12场,为求职者提供岗位2563个,达成意向性协议1437人。三是进社区,提供贴心的上门服务。按照局下发的“三个一”活动方案要求,我们组成“送政策工作小组”,上门集中为百姓提供“零距离”就业服务。目前,全县23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做到了就业服务“进家到户”、就业岗位“进街到村”。今年以来,东辽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48人,共有354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
三、延伸保障链,强化规范管理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在县就业服务局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把手亲自负责,同时,在各乡镇均建立就业工作小组,负责本辖区内就业服务工作,强化辖区内劳动力资源管理。二是强化信息保障。推进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就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就业的实名制动态化管理服务。同时,利用网络信息多元化功能,以“东辽就业网”为载体,有效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三是强化素质保障。加强部门职工政治思想、法规政策和业务知识学习,通过举办“岗位大练兵”、“业务大讲堂”、“平台大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努力增强新形势下工作部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东辽县就业服务局 王艳华)
报送: 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就业促进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领导;省就业服务局领导
发送: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省劳务经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市(州)人社局、就业局
联系人:张 巍 联系电话:0431—88690814 地 址:长春市亚泰大街3336 号 邮 编:130022 E-mail:1215424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