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榆树市一直把做好创业就业工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的着力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涵,通过充分发挥“四个优势”,大力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新趋势,促进了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培育种植型农村经营主体,夯实创业就业基础
榆树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全市拥有优质耕地39万公顷。创业就业的重点在农村,根基也在农村。为此,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发展各种农村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积极培育种植型农村经营主体,促进农村劳动力由农民向创业者转化。榆树市的八号、弓棚、恩育等乡镇充分利用地块平整、土壤肥沃的优势纷纷发展起各型棚膜经济园,通过种植反季节蔬菜,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五棵树、大岭、先锋等乡镇充分依托机械化能力发达等优势,纷纷建立起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化机械种植土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就业增收。土桥、黑林、于家等乡镇充分利用山区半山区的土壤特点,纷纷发展起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种植食用菌,促进广大农户实现创业致富。尤其是通化市八号镇的北沟村,已经发展成该市典型的棚膜种植村,已经建成棚膜蔬菜园区7个,建有蔬菜大棚903栋,810个农户全部加入金土地农业种植联合社,从事棚膜蔬菜种植经营,外出打工人员全部回乡,1617名劳动力全部实现创业就业,每个农户的年就业创业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北沟村由五年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富裕村。北沟村棚膜经济的发展,辐射了周边乡镇、村棚膜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全市棚膜经济的发展。全市棚膜面积达到6.9万亩,棚膜经济收入18亿元以上,直接参与经营管理人员52000多人,人均收入2.9万元以上,间接带动打零工就业3万多人,打零工人员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许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回乡就业,不离土、不离乡就近就地就业创业82000多人。目前,全市共有种植型农村经营主体1256家,其中农民合作社(联合社)847家,家庭农场126家,共拉动3万多个农户从事特色农业种植经营活动,直接参与创业经营活动人员达到12.8万人,带动就业总人数达到7.2万人。
二、发挥粮食资源优势,培育养殖型农村经营主体,提升创业就业质量
榆树素有天下第一粮仓的美誉,丰富的粮食资源是榆树市培育养殖型经营主体的天然优势,榆树市充分依托这个优势,积极培育养殖型农村经营主体,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的同时,提升了创业就业的科技含量。青山、大岭、育民等乡镇充分利用粮食产量优势,先后发展起生猪、黑熊、黄牛、家禽养殖农场或合作社等。五棵树、大坡、红星、新立等乡镇大力发展起了养鱼基地、养蟹合作社和家鹅饲养农场等。保寿、黑林等乡镇通过引进技术,先后培育出一批养鹿、养狐、养貂等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农场,这些合作社和养殖场规模虽小,但技术含量高,收益也比较可观,不但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创业化增收致富发挥了较好作用,也推动我市的创业就业工作呈现技术与就业互促共融的良性循环,使创业就业工作初步呈现了从数量多向质量好的发展趋势。目前,榆树市共有畜牧养殖、水产养殖、蛋禽养殖、特色养殖等不同类型的类养殖型农村经营主体5235户,共拉动6897名农村劳动力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成功创业,带动就业2.2万人,户均收入在4万元以上。
三、发挥集贸资源优势,培育商贸型农村经营主体,搭建创业就业平台
榆树市农村共有24个不同规模的乡镇,每个乡镇都具备良好的农村集市贸易资源,榆树市人社部门充分发挥广大农村现有的农贸市场、商场、新建小区等集贸资源,积极培育能够吸纳农村劳动力创业的创业广场、创业商场、创业市场和创业街路、创业网点,积极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吸纳广大农村劳动力实现成功创业,并带动他人就业。工作中,人社部门牵头,协调各乡镇政府,采取政府积极支持、人社积极组织、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办法,先后在全市24个乡镇培育和完善了近41家农村平台型经营主体。这些经营主体不仅为全市农村近1.8万名农村创业者提供了优质的创业场所和创业环境,同时带动了全市近2.9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目前全市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处随时可吸纳劳动力投身创业的样板间、商铺或摊床。大坡星月商贸城,是人社局重点培育的一处平台型农村经营主体,目前,该商贸城已先后被评为长春市级返乡创业基地、省级返乡创业基地,共容纳创业户108户,拉动208人实现成功创业,直接带动就业1025人,对拉动和激发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发挥了巨大的平台样板作用。
四、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培育劳务型农村经营主体,拓展创业就业空间
市人社局充分发挥涉农专家、各级农业技术专业人员和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等人才资源优势,连年加大对劳务经济带头人的培养力度,通过培养大批的劳务经济带头人,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建立起具有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用的劳务基地、劳务代理、劳务中介等劳务型农村经营主体,带动广大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017年以来,全市共培养劳务经济带头人600名,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名劳务经济带头人,在这些劳务经济带头人的带动下,先后成立了321家劳务型农村经营主体,有效拓展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空间。(吉林省就业服务局 榆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